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作业和测评较为单一
为了解当下中国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测评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引发社会各界对小学母语教育现状的关注,2016年3月至10月,亲近母语研究院和中国教育新闻网、外滩教育共同发起,南都公益基金会提供支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俞志元团队共同参与了“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测评”专题调查。本次调查,面向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份教师问卷1108份,家长问卷3052份,共计4160份;面向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家长征集小学生常态语文作业的照片,收到照片1648张,其中教师提供504张,家长提供1144张;面向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征集2016年春学期小学生语文期末试卷,共收到来自17个省份的168份试卷,其中有效试卷150份;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家长、5至6年级学生、教研员、校长、在校和毕业大学生分别设计访谈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业访谈,共有22个省份499人参与,完成书面访谈记录17万字。
一、调查结果
(一)小学生语文作业
1.作业类型单一
一般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占比极少,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性作业占比最少。书面作业占比分别是教师卷71%、家长卷87%,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占比分别是教师卷17%和12%、家长卷8%和5%;学生最喜欢的作业类型是实践性作业(43%),其次是书面作业(30%)和口头作业(27%)。
2.作业内容单一
口头作业以读背课文为主,占比为教师卷54.24%、家长卷84.37%;书面作业以抄写默写、词句练习为主,占比为教师卷60.56%和48.29%,家长卷81.37%和41.87%;实践性作业以阅读书或文章为主,占比为教师卷56%、家长卷65%。
除此以外,从搜集来的小学生最常规、最典型的作业照片来看,字词训练和抄写默写这两项作业占作业总数的比例最大,分别是64.4%和43.5%。
3.作业量偏大
本次调查着重了解小学生在双休日和非双休日两个时间段的作业用时。无论是双休日还是非双休日,小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时间大部分在30至60分钟之间,除了“30分钟以内”“30至60分钟”这两个选项中双休日的作业量低于非双休日,其余的选项均为双休日高于非双休日,说明非双休日小学生的作业绝大部分在60分钟以内完成(75.09%),双休日的作业量明显高于非双休日,且耗时较长,需要60分钟及以上时间完成作业的占比为47.09%。
4.教辅资料是学生作业的主要来源
教师有自主设计、分层设计作业的意识,但是实践中操作的少,只有40.70%和37.82%的教师会根据情况自主设计、分层设计作业内容,教辅资料广泛使用且使用频次高;尽管如此,教师对教辅资料的满意度并不高,12.73%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55.14%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教师占比为28.70%和3.43%;目前,教辅资料选择和使用的主导权,主要归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材编写者所有,三者相加占比93%。
(二)小学生语文学业测评
1.学业测评频次过高
教育部2013年8月22日颁发实施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明确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一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两次。
本次调查发现,周考、月考、学期两考的频次之和超过90%。
2.学业测评的方式单一
绝大部分学校采用书面测试的形式,占比为72%;只采用口头测试的占比极少,只有3%;采用口头+书面测试形式的也较少,占比为25%。
3.学业测评内容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语文学业测试中,最常出现的测试内容首先是基础知识,包括词句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等,59.93%的教师表示这类题型最常考;其次是阅读,占25.36%;习作占11.64%;书写质量和口语表达各占1.71%和1.35%。
同样,在150份有效试卷的分析中也发现,基础题均是各年级最重视的题型,出现率高达100%,主要包括字词练习、句子练习、名句积累、按课文内容填空等;阅读题和写作题除一年级外,出现频次均为100%;各年级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都很少,即便是口语交际,几乎全部采用书面考查的方式,这与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交际能力有很大区别。
61%的教师认为语文测试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有39%的教师认为不能够。
学业测试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调查显示,32.13%的教师认为不会加重课业负担,67.87%的教师认为“有时会”或“会”,其中12.09%的教师认为会很严重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阅读测试文本类型单一,阅读量偏少,阅读能力考查不均衡
150份有效试卷中,阅读测试所选文本以文学类文本为主;文本来源中,教科书中的课文片段占一定比例,客观上造成教师的教学围绕课本打转;文本阅读量总体偏少,阅读篇数一般在2篇左右,中高年级文本阅读总量平均不超过1000字。
阅读能力分为提取信息能力、推断解释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联结运用能力等五项,从试卷来看,阅读能力的考查分布不够均衡,未能很好体现年级阅读能力培养和考查的重点。
5.写作测试的命题形式、作文体裁和写作话题均不够丰富
命题形式分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四种,作文体裁分为想象作文和写实作文两类。从命题形式来看,每个年级各有侧重,有些略有偏重,还有些命题形式未有涉及,如五六年级的材料作文。从作文体裁来看,整体上是写实作文多于想象作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从展现。从写作内容来看,基本指向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图画,想象故事,且画面展现的故事比较老旧;二是对学校、课外生活的回忆;以六年级为例,写作话题一般都是六年级小学生活的回忆,少量的是对未来初中生活的畅想。由此可见,写作内容比较局限,话题大都比较陈旧、老套,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儿童的生活体验、打开儿童思维、也不利于儿童抒发真实情感。
总之,小学生语文作业的类型、内容、用时与学业测试的方式、内容、频次等呈正相关,彼此间相互影响、制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问题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愈演愈烈;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区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观念的迷失使得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手。
(二)教育体制因素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让评价改革进展缓慢;教育部门的行政干预左右着学校教学和评价工作的自主性;教研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学校在教师和学生评价方面缺乏一定的认识和行动;教师培训体系中缺失学业测评的专项内容。
(三)语文学科因素
1.语文教育观念有失偏颇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2.语文学科理论尚未建立
由此带来语文教育领域的乱象、怪象丛生,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测试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特定阶段的产物。
3.语文课程建设急需完善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程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程形态、教材形态、教学形态如何实现多元并存?这些问题还未达成共识。
4.语文教学观念亟待更新
绝大部分语文教师把对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简单地下降为字词句篇的训练;这种人工化的技能训练,一是脱离了真实的语言情境,二是纯粹把语言看作是工具,当学校课程充斥着这样人工化、程式化的技能训练时,学校也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挫折的地方,儿童就会在失败中挣扎。
5.语文评价研究步履蹒跚
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经历了15年时间,但是很多时候依然是围着考试转。究其原因,受前面所述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的影响,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是评价研究没有紧紧跟上,没有建立评价理论和体系,没有研发出科学实用的评价工具,缺乏有一定视野、水准和实践的评价研究专业人员。
三、建议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因此,无论是谁,眼中首先要有“人”,而且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有思想,有情感,要尊重其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其次也要认识到,我们眼前的这个“人”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最后还应认识到,要用适当的方式唤醒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发现自我、确立自我、发展自我,并完善自我。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身心和谐、知行合一。反观现在的教育,孩子们埋头于作业与考试,学习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应付考试,所有这一切只会导致一种机械的生活方式,一种心智的模式化,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二)加强母语课程建设
鉴于母语课程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均把母语课程改革作为本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中国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由此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的颁布,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了母语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为母语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
1.明确课程定位
1922年,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明确提出,“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儿童本位”应是国文教授的出发点。钱理群教授也认为,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应以“立人”为中心。也许关于“语文是什么”的讨论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回到母语教育的本质上来,真正确立儿童本位的课程理念。
2.丰富课程形态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形态主要表现为一本语文教科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科书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被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是广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课程资源。很多语文教师抱守着一本语文书,将丰富的资源拒于课程之外。因此,引入更多的适合儿童学习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形态多元并存,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3.优化课程教学
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大量地写”的现状,真正从儿童出发,充分认识到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性、体验性、感受式的,从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最终发展儿童的心灵。
4.改革课程评价
明确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儿童更好地学习母语。在小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建议设置多元评价标准,不趋同;拓宽评价内容,不限于课本;改变评价方法,不限于纸笔;研发评价工具,过程与结果并重;丰富评价主体,实现多维评价。
(三)改革评价机制
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测评现状,反映的是理念的缺失,撬动的是评价机制的变革。
1.国家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些局部的探索和研究成果,需要动用各部分力量,建立一套公认的、客观全面的、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这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改革方向。
2.教育主管部门要简化对学校的考核
给学校松绑,少一些行政的干预,多一些政策的扶持;给学校减压,少一些评比检查,多一些研究指导。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或重要指标,让学校有空间、有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去。
3.学校要优化对教师、学生的评价
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多元,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在评价的方式上,注重多维,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对于评价结果的运用上,注重分析与研究,促进人更好的发展。
4.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由只关注作业是否完成,到关注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由只关注成绩,到关注儿童学习的全过程;由只关注学习,到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看到每个孩子发展的可能性,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营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