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出好成绩的三个秘诀 要想在考试中有好成绩,那就得在平时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但这个原则就一定正确吗?我们长期以来也在坚持另外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足够的钱花,就得先在银行储存足够的钱;可是,当我们真的在银行储存足够的钱时,才发现自己能够花的钱却变得越来越少,因为钱贬值的速度远快于银行利息的增长速度。同样的道理,有没有可能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了,在考试的时候反而考出来的知识却少了呢?如果存在这种可能,那就真的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对目前这种讲得越多,学得越多,就考得越好的教学假定,就需要进行新的审视了。 一、“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 我有一位朋友,一直是大家公认的老好人,他也自认为是大家的好朋友。可是,当他要买房的时候,准备向大家借点钱暂度难关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他身边的每位“朋友”都会给他讲,自己是没有钱的,但朋友圈子中谁肯定有钱借给他。到了这个时候,他似乎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你把每一个人都当朋友,就等于到自己需要朋友的时候,你一个朋友都没有。再去看看身边那些看起来人际关系并不好的人,虽然他们朋友不多,但在身边总有几位挚友,一旦谁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仅有几位挚友虽然不一定很主动地帮他,就当他真的求助上门的时候,也很少会完全推托的。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提倡大家就不要多交朋友了,而是指在我们需要与大家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但也需要结交几位挚友;前者让我们在社会中可以过着“不被人害”的生活,后者才能让我们在社会中过着“有人帮助”的生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惯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把本学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然后在一学期的教学周期中,把每个知识点都当重点来教。如此一来,就出现了教师在每堂课中,都有一到两个教学重点的现象。这种教学逻辑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错误之处,把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这样的确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地掌握学科知识,避免因为一口吃下太多的知识而噎着了;在每堂课中都重点讲解一到两个知识点,这似乎也没有问题,的确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点。但是不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真的没有问题呢?当学生在一堂课中有重点地掌握了两个知识点,在一个星期中就有重点地掌握了十个知识点,在十周内就有重点地掌握了一百个知识点,在一个学期内就有重点地掌握了两百个知识点,请问,虽然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是有重点地掌握了,但当学生突然要面对两百个知识点时,他还分得清楚谁是重点谁又不是重点吗?当学生无法分清楚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时,他在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就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吗?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所做的比喻,尽管我们有很多珍珠,但如果缺少把珍珠串起来的那一根细绳,那我们就不可能造就一条真正的珍珠项链。 教师把每个知识点都当重点教,看起来是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做法。一是可以保证教材上所列的所有知识点都教到了;二是可以保证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都被教师有重点地强调过或者教授过。于是,当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还不了解这些知识点,或者在考试中没有把试题解答出来,自然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了。可是,是不是教师把每个知识点都有重点地教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呢?如果是,那么学生在考试中考不好的责任自然应该归因于学生自己了;但如果并非如此,那就意味着老师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了,从而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传授学科知识了。究竟怎么样才能够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