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董董投资成长】 我在这里分享,我在大学和刚刚工作时的课外学习方法,也许稍微有一点点独特。 我是个特别喜欢“通过创造来学习”的人。 时至今日都是如此。对我来说,我热爱原创胜过模仿。我不会抄袭、复制,这对我来说很痛苦,原创对我来说简单很多。 因为我让自己走入到“原创轨道”中,形成习惯。那就是,看到独特的文风,自己来琢磨融入到我的写作尝试中;看到新闻,自己写作评论;看到风景,自己描绘和创造。我尽量让自己“跟别人学习,但不跟在别人后面走同一条路。” 所以我大学时做几件事(课外学习部分): 【阅读部分】 ① 订阅报刊。我读大学时,别说廉价网络,连笔记本电脑都是富足家庭孩子才有的“珍惜品”。我是全年级订阅报刊最多的人,一周少时两份,多时八份。当年最爱看《南方周末》、《三联人物/生活?周刊(不记得)》、《经济观察报》。 ② 阅读经典书籍。我的课外书阅读一直是同学中最多的,因此打下来一些知识面基础。但现在网络上优秀的人太多。我这些不算什么。 ③ 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也看。那时也爱看《商学院》杂志,现在才知道自己当年完全没看懂那里面讨论的“企业战略”和“管理”到底是什么。但我对那个世界很好奇。 ④ 也去图书馆抄杂志做笔记。那时候图书馆进了The Economist,别看现在没什么,那时候是好了不得的昂贵杂志,而且那时候很少有学生看,我一度怀疑有些只有我几个人看。那时候我第一次看到它分析美国选举,有个Swing States系列,讲West Virginia,经济如何、收入怎样、人口构成、党派倾向,惊觉原来他们是这样数据说话、严谨分析新闻时政的。那时候就很着迷,觉得这杂志新闻和国内不像,总跑去看。有些港台杂志也是。那时那些杂志贵不让借,我就抄。 【写作部分】 我很爱写,到今天都是如此。我爱写作是从小学就开始了。那时候写了两册子诗,还郑重的命名“诗集”——很好笑,但是也没有不好,健康的适度自我欣赏让我“很敢写”,不畏缩不前。我高中也写了很多文学类东西,肯定是不成熟的。大学时开始“全方位写作”,直接把写作变成“学习习惯”。大学时开了博客,07年以前有八万阅读。在当年这个数据还可以。那时的读者和留言也在刺激我写作。在大三我自己拉赞助创办了一本校园杂志,有文学、音乐、电影等板块,一本杂志大约七成内容都是我写的。(所以很不好)分享当年一些笔记本,可以看到写作构成比例。 1,《评论本》,大概有两本。写报刊看到的各种实事评论、社会现象、非文学类书籍的读书心得。我逼迫自己写完整文章,而不是细碎语句。这一页应该是大二,写“保守主义”和“反智主义”,写的很幼稚了。那时《南方周末》有的评论员的意见我不能苟同,在自己本子里批驳他们意见。 2,《散文本》,不多。写文学和艺术类内容。前面小的写瓦格纳,后面的纸张写索尔仁尼琴。坦诚说,现在都没法看。但文艺内容非常磨练文笔。 3,《灵感本》,四到五本。这是随身携带的本子,我每次遇到灵感,迅速画下来,有的会写一些文字。因为这个本子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所以字很乱很差。 我强烈建议每个人买个最轻最小的“灵感本”随身携带,随时创作!一旦爱上随时记录创作的感觉,妙不可言。 4,《原创本和图书馆摘抄本》,这个本子抄了很多东西,也写原创。这一页很搞笑,那时爱古典音乐,苦于没有足够资料,合集音乐史太薄,专人传记太厚,觉得需要“篇幅适中的传记作品”,于是发豪愿自己写,还真的黑天暗地查资料,写出来“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两篇。后来功力不济难以持续,但这么做也不是毫无收获。 5,《博物馆本》,一本,有些内容也写到游记本和灵感本里面。博物馆看展是非常珍贵的体验,是最宝贵的和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尤其珍惜。我每次去博物馆都会记下来。有些回家补录感想或查阅资料。这些记录很简单,寥寥数语。 6,《画本》。绘画是非常拓展想象力的方式,我很热爱,和文字相比,它是另一种表达,这个主要本子有四五本,画完的合起来大概两本。 7,《旅行游记本》,这个可能很多朋友都看过了。我珍惜旅行的每一天,因此要求自己详细记录下来,最好完成一次旅行即完成一本笔记。但其实很难实施,很多天也是空的,(旅行时写作实在太累),但毕竟也是有要求。为什么旅行笔记很重要?因为这将非常“震撼”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是宝贵而不可多得的时候,是人生珍贵体验。这些笔记构成的写作基础,有些在回来后变成文章。 “靠创作来学习”的方法,其实恰恰就是“没有达到足够输入量的时候就输出”。而不是“想好了再动笔”、“思考成熟了再写作”,而是反过来,“动笔帮自己看清哪里想好哪里没有”,“写作帮自己查资料、完善知识、成熟”。我的方法重点在这里。 总之,我喜爱和推崇“以创造来吸收”的学习法,并且希望尽可能提升“原创性”而不是“评论性”,“开拓/总结/想象性”而不是“摘抄/细节”。这大概是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出现草率的偏颇观点,因此它特别需要人保持开放心态、随时扭转自己看法。但我还是觉得,这种“推自己一把”的主动方法,比被动方法更适合我,令我受益良多。 与你们分享。 董董 Mercurio Dong 公众号:董董投资成长 欢迎点击“转载”,转载文章到朋友圈、群;这些是对我很重要的支持,感谢 若发现抄袭和洗稿必举报和诉讼 微信扫码加入知识星球(付费社群,请看清),我致力于打造出最高质量(而不是人数)的学习社群;加入社群可与我、嘉宾与圈子伙伴深入交流 扫码关注“董董投资成长”微信号 扫码加“董董”微信;为积累案例,开放少量个案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