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
周日下午,我刚刚买了一袋水果回来,小安妈妈拉着小安跟我进了同一班电梯。小安在上六年级,背着小书包,站在电梯的一角玩手。 “刚上课回来吗?”我问她。
“嗯。”她点点头,然后盯着袋子里的水果看。 我微笑着地拿出一个橘子递给她:“吃吧!” 小安妈妈冲我尴尬地笑笑:“孩子还没吃饭,可能有点饿了。快谢谢姐姐!” “谢谢姐姐!”小安露出两颗小虎牙。 电梯刚一停稳,母女俩便牵着手夺门而出。 我几乎每天都能碰到这对母女,她们日程满满,匆匆忙忙,好似赶场,令我自愧不如。 从孩子4岁的时候,小安妈妈就开始带她奔波于各个辅导班和兴趣班。偶然听小安妈妈说起过孩子的安排:周六周日,全天满课,一天是阅读、数学和英语,一天是朗诵、舞蹈和书法;周二放学后去学钢琴,周五练乒乓球。小安妈妈很自豪地表示:孩子乐意上,他们也始终陪伴。
“为什么安排的这么满啊?”我有些不解。 小安妈妈坦言道,因为现在教育政策瞬息万变,体育成绩纳入中考,谁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艺术。所以他们除了语、数、外等基础学科以外,也不敢放松对于孩子特长的培养。其实,他们有时候也想过放松一点,但一看到周围的孩子什么都学,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而且老师也会话里话外地流露出对于孩子的高期望,焦虑推着他们不得不向前走。如果孩子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再碰上班里或者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和能力。
“小安说过自己喜欢这些培训班吗?”我又问。 “孩子跟我说过,‘妈妈,我感觉没有阅读课的话,我是不会读书的。’只有在任务驱动的情况下,她才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有时候看我花钱大手大脚,孩子还会说我,省省钱留着上课外班吧。”小安妈妈笑着说。 教育跑道上本就竞争激烈,由于每个家庭条件不同,所处地域政策不同,孩子们的起点也随之有了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增加了,对于他们未来的计划也会考虑更多。而这种对于未知无法预测和把握的恐惧,逐渐转变为一种焦虑,从老师和家长慢慢地传染给孩子。所以,虽然看上去孩子的选择增加了,爱好丰富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图反而被一个又一个的辅导班抹去了。这对于他们将来自主支配时间习惯的养成,并无增益。
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尽量减少这种“越是全副武装,越是焦头烂额”的情形出现呢? 首先,不妨冷静下来,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孩子的特长和能力,不必要的培训能减则减。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习惯养成和自我探索的关键时期,过多过杂的认知负荷有可能造成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学校生活。而且,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都是应对各类外部指标衡量的最好方法。 其次,不要把过多对于机会的功利期待转嫁给孩子。爱好终归是一种个人消遣娱乐的方式,不是换取机会和地位的捷径。儿童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时我们家长无心的一句话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巨大的影响。当孩子长期将“获得机会”和“培养爱好”两者联系起来,他的兴趣就不再纯粹和自由,无法在今后的生活中起到排解压力、陶冶情操的作用。 最后,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十分独特,没有必要用他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同辈压力不仅存在于青少年之中,也弥散于家长群体里。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同龄孩子的家长进行社会比较。但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就无法获得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而这种不确定感又驱使着我们继续收集别人的经验,造成恶性循环。 成长是一件长久的事,我们不着急,孩子才能走得稳。
作者:李珮瑜(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2018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