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 今天距淮安市

学习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用微博登陆

点击用微信登陆

搜索
查看: 3265|回复: 10

[家长求助]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24

主题

0

好友

177

积分

心有疑惑

泡泡柠檬堂 发表于 2017-3-24 14:41:5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实验中,实验者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实验视频:延迟满足实验录像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学习帮平台 - 贴文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学习帮平台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学习帮平台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果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学习帮平台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0

好友

207

积分

初具学识

忽忽龍帝 发表于 2017-3-24 15:42:0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许只需要换一种更接近孩子的方式。

---

传统理论认为,四岁以下的儿童前额皮层发育不充分,不懂得延迟满足,所以对于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Kana Imuta他们可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之所以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四岁以下儿童不能奏效,是因为传统方法的呈现方式有问题。

传统的棉花糖实验范式对四岁以下儿童不奏效,所以他们另辟蹊径,巧妙地糅合了跨期选择的实验手段,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般认为儿童在四岁开始获得延迟满足能力,而三岁儿童尚不具备,于是研究人员找来三岁儿童和四岁儿童进行对比。研究人员设置了两种情境,在两种实验情境下研究者均告诉儿童,他可以选择即刻获得一张贴纸,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五张贴纸;两种情境的区别在于,前者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将两个选项分开摆放;而后者则改进了呈现方式,直接呈现五张贴纸,不进行区分。示意图如下:
*左侧为传统呈现方式,右侧为改进的呈现方式

按照传统理论,三岁儿童是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因此无论哪种呈现方式结果都应该是然并卵。传统的呈现方式下的实验结果的确印证了这一结论。

然而改进的呈现方式下,实验结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被认为“前额皮层发育不完善”的三岁儿童展现出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横轴为年龄分组情况,纵轴为延迟满足得分情况,分数越高代表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深灰色块为传统呈现方式下的结果,而浅灰色块则是改进后的呈现方式。

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传统呈现方式下,三岁儿童被四岁儿童吊打;而改进呈现方式之后,三岁儿童居然迎头赶上、并驾齐驱。

---

倘若我写到这里就此打住,这个实验就是不可信的。因为我只是草草地把对我有利的证据摆在台面上,对实验的缺陷却避而不谈。尤其实验对象是儿童时,实验的问题就会复杂许多:

儿童会不会根本没有明白实验的意图,只是在呈现方式改进之后发现只有一个选项,就选择了等待?
儿童在实验中会不会受到研究者期望的干扰?
呈现方式改进后,儿童会不会只因为等待的奖励更丰厚而选择了等待?

研究者怎么可能没想到这些问题呢。为了排除干扰选项,他们再次改进了实验方法。

实验者在改进过的呈现方式的基础上,为了强调即刻可选的那一张贴纸,给它配了绿油油的底色,并且明确告诉儿童,选择等待可以拿走所有的贴纸,而那一张贴纸他们随时都可以拿走,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意图。如图所示:
*右侧为二次改进的呈现方式,儿童被告知他们随时可以拿走绿色背景的贴纸,而选择等待则可以拿走所有的贴纸。

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呈现方式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说明儿童很清楚实验者的目的。

而为了明确奖励大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设定了不同的比率,从1:2到1:5,等待的回报越来越丰厚。如果儿童是经过思考的,那么随着奖励越来越丰厚,选择等待的儿童会越来越多;反之,如果儿童不假思索地选择等待,选择等待的儿童的比例应该是基本稳定的。

实验结果证明,儿童面临选择的时候可不随便。
*横轴表示选择等待可获得的贴纸数量,纵轴表示延迟满足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随着等待奖励比例的提升,儿童更倾向于选择等待以得到更多的贴纸。

至此,我们可以确认:儿童明白实验的意图,也经历了抉择,实验结果也的确反映了他们的延迟满足水平。并且三岁儿童延迟满足水平的提高,确实得益于呈现方式的改变。

---

通过改变呈现方式,使得儿童获得了本来“不具备”的能力,这不是第一例了。

发展心理学巨擘让 · 皮亚杰曾认为,2-7岁的儿童思考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为此设计了著名的三山实验。

如图所示,研究者让儿童回答布娃娃能看到什么,儿童往往回答不上来,皮亚杰因此认为儿童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三山实验广受批评,批评者认为三山实验难度太高,如果选材更为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那么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如在Helen Borke于1975年报告的一项任务中,背景被设定为一个有小湖、森林、动物、建筑物和人的农庄,而布娃娃被替换为美国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中的角色Grover。当研究者把Grover放置在农庄各处并询问儿童它能看到什么景象时,即使是三岁的儿童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

这有力地反驳了三山实验的结论,而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启示:

我们认为儿童不具备某些能力的时候,可能只是问题的打开方式不对罢了。

培养孩子的能力,也许只需要换一种更接近孩子的方式。

---

参考文献:


  • Mischel, Walter; Ebbesen, Ebbe B.; Raskoff Zeiss, Antonette (1972). "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 (2): 204–218. doi:10.1037/h0032198. ISSN 0022-3514. PMID 5010404
  • Imuta, K., Hayne, H., & Scarf, D. (2014). I want it all and I want it now: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6(7), 1541-1552.
  • Cole, Michael, Sheila R. Cole, and Cynthia Lightfoo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New York: Worth, 2004. Prin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0

好友

190

积分

心有疑惑

筱燕 发表于 2017-3-24 15:36:0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当年这一实验的确实另不少父母震惊了。实验道具哪里是棉花糖,简直是人生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啊!自此之后,“提高孩子自控能力”、“学会延迟满足”等建议就出现在了各种育儿书籍、教子书籍上,似乎这项能力优秀的话就能走上成功的高速路。

关于延迟满足的争议
虽然Mischel的实验结果非常美妙,但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例如有人提到,实际上当年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孩子,都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宾格幼儿学校(Bing Nursery School),这里的孩子都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或研究生的子女(影响因素之一:家长的社会地位)。并且Mischel最初设计实验的时候,其实也没打算做长期观察,之所以会进行进一步研究,是因为他自己的几个孩子也在宾格上学,能够找到原来参加实验的那些人(影响因素之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八十年代的后续研究中,Mischel和他的同事虽然找到了当年参与实验的185人,但其中只有94人愿意提供SAT成绩,所以其实他并不清楚那些不愿意提供成绩的人究竟在测验里得了多少分(影响因素之三:调查样本的偏差)。
而关于孩子们为什么吃掉/不吃掉面前的棉花糖,罗切斯特大学的几名研究人员专门做了个研究,并发表在了2013年1月的《认知》(cognition)期刊上。他们表示有些孩子是因为觉得研究者不会给他们第二颗棉花糖了,所以才会选择立马吃掉面前的棉花糖,所以这吃或不吃这件事可能跟延迟满足、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并不大,反而跟孩子的信任感有关系了。
基于以上的几项原因,Mischel的研究结果爸妈们需要进行理性的接受,那颗棉花糖没有想象中的神奇,父母们也别没事在家里拿自家宝贝做实验了。总结一下,虽然延迟满足这项能力对长远的未来、人生的成功的影响需要打个问号,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认可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者叫做自我控制力)会影响儿童各方面表现。例如,有研究者(Perssley,1983)认为,延迟满足对儿童教育和学业表现有重要影响,延迟满足能力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提高儿童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并且也建议对儿童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除了学业之外,还有研究者(Johnson,1978)发现,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对食物的自我控制能力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所以让宝宝尽早学会正确吃饭具有深刻的意义。

值得推荐的做法
虽然延迟满足的能力很重要,但萌妈认为,对于宝宝的需求不能样样都进行延迟,应该是延迟满足与及时满足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属于孩子自己的自控力——让孩子在满足与延迟的交替中领悟出规则并成长。
1、基础是安全感
前文里也提到了,当孩子不相信研究人员会履行再给一个棉花糖的承诺时,他会选择直接吃掉面前的棉花糖,而这种“信任vs不信任”实际上反映出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安全感程度,也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
请各位爸妈回忆一下,自己是否做过或见过这一类的事情:
在商场里,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非常想要,但父母觉得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而这一件与之前的也没什么区别,于是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开始耍脾气甚至哭闹,于是父母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安抚孩子,但不太奏效,于是父母说:“你看,咱们今天没有带够钱,咱们今天先回去,等下次有钱了就来买。”但实际上,父母心里非常清楚,绝对不会有“下一次”了。
很遗憾,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亲子之间信任的破坏,也是对孩子自控力的一种破坏。自控力会随孩子年龄增长而增长,但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低龄儿童而言,他们只能思考眼前的、可触摸的、确定的东西,因此只有当他们知道父母的承诺一定会兑现时,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稚嫩的自控力。但这种哄骗的行为毫无疑问会让儿童对未来的收获产生怀疑,从而抛弃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可能性,直接吃掉放在眼前的棉花糖。所以,各位爸妈要严肃对待自己给孩子的任何承诺,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一定不承诺。
2、妈妈在孩子自控力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在中国,妈妈与孩子有更长的相处时间,因此有研究者(陈会昌,2005)研究了2岁儿童自我控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母亲的教养态度能够显著预测儿童自我控制行为,而母亲适度拒绝的行为则有利于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提升。从宝宝出生,妈妈们总是会更多地承担照顾孩子的工作,并且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因此要想帮助宝宝提高自控力,做妈妈的必须先学会建立合适的教养标准,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一味剥夺。
3、爸爸的参与非常必要
出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爸爸在育儿过程中的参与是有限的,过去一些研究发现妈妈们会更多的从生活上照顾孩子,爸爸则主要陪孩子玩耍。但是爸爸在游戏过程中会更加直接的提出要求,并让孩子依照规则游戏;也会有更多地剧烈的、冒险性的身体活动;这些都是爸爸能够给予孩子的,而这些有内容助于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学会利用已有条件来面对外部世界,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在延迟满足方面,研究者(聂晋文,芦咏莉,2014)即使发现排除掉母亲的作用、儿童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后,父亲的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有显著影响。所以爸爸们要多多陪孩子们玩耍,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玩耍是他们的必修课,有爸爸做导师,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更丰富的内容。
萌妈非常理解爸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但是成功并不是某一项能力主宰的事情,还要看孩子的性格、智商、兴趣、外部机遇等等方面。借某些事情顺便培养一下孩子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了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故意不答应孩子的要求是错误的做法,宽严适度,不溺爱不忽视,才是正确的做法。
---------
如何对0-6岁的孩子做到养教并重?如何选择适合自家孩子的早教?如何辨别错误或过时的育儿知识?欢迎爸妈们搜索微信号:mengmaclassroom,或扫描下图的二维码关注萌妈小教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懵懂无知

未来 发表于 2017-3-24 15:30:3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延迟满足实际上是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一种形式。自我控制除了延迟满足之外,还有很多常见的形式,例如,存钱;有益品和有害品之间的选择(virtue and vice);是买享乐品和实用品之间的选择(钱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抵制住享乐品的诱惑?);目标的完成(是不是能坚持完成既定目标?还是半途而废?)等等。

想要知道怎么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其实是自我控制能力),首先需要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自我控制失败。关于自我控制失败,我从文献中主要总结了三派的观点。


  • 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自我控制失败是源于消费者偏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不一致性(Loewenstein& Prelec, 1992)。例如,Mischel这个实验中,对于小朋友来说,“现在”偏好的是“吃掉眼前这颗棉花糖”,“未来”偏好的是“未来吃掉两颗棉花糖”。这两个时间点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所以小朋友需要权衡一下,要眼前的利益还是未来的利益。


  •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意志力资源又是有限的(Baumeister et al., 2000),自我控制的失败是因为每一次克服短期利益的诱惑都需要耗费意志力资源。在A任务中自我控制了,在B任务中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进行自我控制。举个栗子,一个人花费了很多意志力在好好学习上,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控制体重、健康饮食。一个人要是花费了很多意志力在减肥上,那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抵制“买买买”的冲动。Baumeister认为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要多锻炼。具体,见鲍大爷的畅销书《意志力》。


  •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控制受动机(motivation)驱动。自我控制失败是由于人们对于实现自我控制目标的动机不足(Fishbach,Zhang & Trope, 2010),而不是意志力不够。比如爬楼梯需要自我控制,爬到了50层爬不动了,鲍大爷的观点认为此时你的意志力被耗尽了。而Fishbach和Zhang(光华的张影教授,真男神!)的观点是说,此时你只是没有动机了。这个时候,楼下放一只狼狗追你,你又有了动机,还是能狂奔起来。

芝加哥大学的Bartels和Urminsky两位教授觉得自我控制失败的问题大概可以归为两类:

  • 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会影响到明天的生活。例如,现在忍一忍不乱花钱,老了以后就能存下一笔养老金安度晚年;
  • 有些人并不关心明天。这类人往往活在当下,心理上感觉“明天的自己”就像是另外一个人,他们只在乎当下的自己过得爽不爽。

总结以上的学术观点,应用到我们的实践问题中来,我感觉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孩子拥有一个正确的三观,举几个例子,可以在教养的过程中让他明白:

  • 要放眼未来。你现在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都会影响到“未来的你”的生活。你现在偷懒不爱学习,未来的你就只能去差学校;现在的你好好锻炼,未来的你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 有所付出才有所回报。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一个好的结果,你就要付出与这个结果相对应的努力。谁都没有办法帮你努力。如果你不没有得到你要的结果,说明你还没有足够desire这个结果。对一个目标的渴望,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 ……

最后,还需要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技巧。例如,很多人,在别人的监督下会更有动力,那就公开自己的目标寻求监督;再如,把有限的意志力花在最重要的地方。比如你最重要的目标是好好学习,那就不要把自我控制资源浪费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该吃就吃,该买就买,别浪费意志力。

感兴趣可以阅读原文:
Bartels, D. M., & Urminsky, O. (2015). To Know and to Care: How Awareness and Valuation of the Future Jointly Shape Consumer Spend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6), 1469-1485.

Baumeister, R. F., Muraven, M., & Tice, D. M. (2000). Ego depletion: A resource model of volition, self-regulation, and controlled processing. Social cognition, 18(2), 130-150.

Fishbach, A., Zhang, Y., & Trope, Y. (2010). Counteractiveevaluation: Asymmetric shifts in the implicit value of conflicting motiv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1), 29-38.
Loewenstein, G., & Prelec, D. (1992). Anomalies in intertemporalchoice: Evidence and an interpret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573-5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0

好友

207

积分

初具学识

忽忽龍帝 发表于 2017-3-24 15:24:2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每次看這個录像,在考虑背后理论之前总是忍不住要先开心一会儿。拍的人很会抓,这些娃娃让人的心都要萌化了。总希望懂得孩子的爸爸妈妈多一点,再多一点,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好了。

话归正题,先从个人经验出发说说延迟满足为什么重要。

我们从一个萌萌的小娃娃长大,上学,进入社会,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一系列过程,在我看来有两个核心的重要的支撑,一是智商,二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第二点也可以延伸为毅力、耐力、自制力或者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保证一个人的智商至少在基本水平,不存在智弱或者智障;然后,就是一个人是否可以在个人的欲望和社会要求上做一个选择,能够优先完成社会生活需要的工作和要求,然后再来满足个人欲望。

个人认为,固然智商太低是硬伤,延迟满足能力是更重要的一个能力,它能够帮助一个人进行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来到咨询室的来访者不乏高智商者,但是依然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就好像之前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缺乏延迟满足能力是我们诸多痛苦的来源之一。儿时缺乏延迟满足能力,不利之处也许只在于是否能胁迫爸爸妈妈,“我要。我此刻就要现在就要马上就要!”成人之后,不再有父母来纵容满足,社会在这一点上对于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伴随能力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自责、自我贬低、沮丧、丧失信心等等不良的情绪,久而久之,如毒浸骨。“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字在“听”,听道理和身体力行并不是一回事。有智慧有能力做,跟可以持续地做直到一件事情完成,这也不是一回事。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主要在于后者。

棉花糖实验也许不能完全地体现出延迟满足能力高低,毕竟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做决定的因素都是复杂的,都不是单一因素。但是培养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如前文所论,对孩子的成长和顺利进入社会生活都很重要。

对于孩子延迟满足的培养,大方向上个人以为主要原则有二:
1. 满足在先。对于一个从不曾被满足过的孩子,根本无从谈起“延迟”。这里的“满足”,更多地指的是情感上的。3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爱和依恋的需要,饿了要喂,哭了要抱。孩子的关于生存、爱和安全的需要被满足了,就会喜乐平安,不再嗷嗷索求。有的来访者在经过一段长程咨询之后,惊讶地发现,伴随着亲密关系的改善,自己乱吃东西,不知饥饱的习惯不知不觉地也改变了。我们情感上的匮乏和饥饿,很多时候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也是一样,3岁之前妈妈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温暖的养育环境,爸爸的首要任务是让妈妈不要太劳累,让妈妈快乐:) 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

2. 立规则随后。3岁之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开始逐步学习适应社会需要。父母来建立规则,孩子学习遵守。建立规则,并帮助孩子适应这些规则,这是为人父母无法回避的责任。有的妈妈觉得孩子将来一生都会很辛苦,儿时不如多纵容。这爱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长远来看,反而会给孩子将来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父母要有意识地增长满足孩子之前的等待期,慢慢加强孩子对于延迟满足的耐力。要注意的事,有的孩子天生的耐受力比较差,这时候父母不能强求,不能一下子定一个很高的目标。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适应、成长,而不是打击孩子。挫败感对于培养延迟满足半点好处也没有。对于耐受力低的孩子,爸爸妈妈更要有很多的耐心。同时,每一步的目标都要定小一点,一点点地增长。多增加孩子成功的经验,并且说话算数,在孩子做到标准之后要给予满足这样大多数的宝宝都可以发展出比较好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来。

----
新书《愈亲密,愈伤害》已在知乎电子书上架,欢迎大家指正 :-)
愈亲密,愈伤害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出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好友

176

积分

心有疑惑

男孩、 发表于 2017-3-24 15:19:1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说来也凑巧,这两天我看的书里面刚好有一个案例是这个实验的后续实验。以下内容皆来自谢明老师的《公共政策概论》。手机打字,多多包涵。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又做了一次棉花糖的实验。他们稍稍改变了一下实验的安排。在实验开始前,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个大人在A组孩子面前许诺但没有兑现。而在B组孩子面前许诺后加以兑现。当然,这个诺言和棉花糖没有任何关系。实验发现,第二组孩子因为实验前目睹了大人兑现诺言,所以比第一组孩子延迟不吃棉花糖的时间要长4倍。实验说明,在前期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里,有些孩子马上把棉花糖吃了不一定是因为没有耐心,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经常生活在不太稳定的家庭和社区里,他们不太相信大人所给予的承诺,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如果不把到手的棉花糖吃了就有吃不到的可能,这时候的最优选择当然是马上把棉花糖塞进嘴里。这次实验充分说明,所谓的耐心,或者所谓的延迟满足,都是一些主观的标签。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第二次棉花糖实验,那么将会有多少人继续相信耐心是未来成功的主要原因,从而忽视其他一些也许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社会科学确实在很多时候改变了我们看待社会的视角,但是也确实在很多时候让人很轻易地被误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懵懂无知

太子明 发表于 2017-3-24 15:13:1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亲子关系冲突的处理是否妥当,决定了孩子形成的人格品质及将来可能的社会成就;如果无法承受延迟满足,那估计以前在心理没满足好,一直寻求快速满足。

用一句话表述:很小的时候如果“恰当”的满足过,则形成基本的安全感;大一点了在安全感开始形成意志和探索的品质,能够忍受一定的不安和不满足探索外部世界;再大一点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达成目的。所以“恰当”很重要

谈到延迟满足,有个概念就一定要谈,那就是“即刻满足”。大家千万别忽视和鄙视“即刻满足”,要想长大了不得精神分裂症,在婴儿时期这是一定要满足的。

用一张图表表示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看



在0—1.5岁时,婴儿期由于还非常需要妈妈的照顾,所以这一阶段给孩子以恒定、持续的满足会形成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信任感、安全感,对这个世界拥有希望;因为这一阶段相当于母亲的角色就是孩子的世界。但同时也得给予一定的不满足,应为适当的不安全感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基本品质

所以喂奶喂太多安全感太强,被骗到山沟沟里给人当媳妇,因为相信世界上尽是好人;小时候被粗暴对待没有一点没有安全感,完全不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希望(毁灭焦虑),精神分裂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在1.5—3岁时,随着生理和智力的发育,儿童觉得开始体验自己的控制感,尤其是对身体的控制。典型的例子是大小便,儿童觉得可以通过括约肌控制大小便来体现自主性和控制感;而这时相当于父亲的角色会开始用社会规范去要求孩子,形成拉锯。

如果放纵导致意志太强,则有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老子说了算。而管的太严,则意志薄弱胆小如鼠,一般长大了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胆小在社会上是成不了事的。

而人不会有绝对的安全、不安全,意志强、意志弱;我们大多在两者之间。至于是4-6开还是3-7开,就看大家怎么养吧;而孩子不会看养育者说什么做什么,而是怎么说怎么做。先说到这里,下面说两个例子。


以前国外的工资发放有两种,一种是蓝领拿的Wage(周薪)、一种是白领拿的是Salary(月薪),之所以区别对待是因为两种人群在延迟满足上态度不同。蓝领安全感、忍受延迟满足能力不如白领,所以每周赶紧拿了钱去抽烟喝酒打牌,白领则可以相对好的控制自我,钱上可以晚点拿,那其他方面相对应也看的远,所以收入层次也应该高,凭的就是人格发育更好(这里仅作为讨论,没有歧视蓝领的意思)。

而中国有句俗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养育者在延迟满足上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孩子;这里谈的是人格、性格发展,与富贵贫穷无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心有疑惑

gxl131476 发表于 2017-3-24 15:07:0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要怎么告诉4岁的儿童不要让除了爸妈以外的其他人碰自己的私处? - Go姐的回答
刚做爸爸,觉得自己的时间都被孩子剥夺,该怎么调整心态? - Go姐的回答
产后瘦身有哪些简单有效的办法? - Go姐的回答
近几年出了好几种酸奶,能常温保存好几个月,莫斯利安,蒙牛甄选,安慕希等,其中哪个比较好? - Go姐的回答

感觉一时间,各类教育书籍,各类讲座都在谈“延迟满足”,小宝宝饿了想喝奶需要延迟满足,孩子去商场想买喜欢的玩具需要延迟满足……因为育儿专家说,那些能够等待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越容易取得成功。

表面上看,“延迟满足”专治宝宝各种任性不服和撒泼打滚,将来还能让孩子变得更有自控力更容易获得成功,然而,你真的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延迟满足”吗?错误的延迟满足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棉花糖试验”原来有两次?!

“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提示出自我控制能力对获得成功的重要性。

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实验中,实验者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力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棉花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越容易取得成功。

当年这一实验的确令不少父母震惊。实验道具哪里是棉花糖,简直是人生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啊!自此之后,“提高孩子自控能力”、“学会延迟满足”等建议就出现在了各种育儿书籍、教子书籍上,似乎只要这项能力优秀就能走上成功的高速路。

令人质疑的“延迟满足成功论” 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又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他们稍稍改变了一下实验的安排。在实验开始前,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个大人在A组孩子面前许诺但没有兑现。而在B组孩子面前许诺后加以兑现。这个诺言和棉花糖并没有任何关系。

实验发现,第二组孩子因为实验前目睹了大人兑现诺言,所以比第一组孩子延迟不吃棉花糖的时间要长4倍。

实验说明,在之前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里,有些孩子马上把棉花糖吃掉,不一定是因为没有耐心,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经常生活在不太稳定的家庭和社区里,他们不太相信大人所给予的承诺,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如果不把到手的棉花糖吃掉,就有吃不到的可能,这时候的最优选择当然是马上把棉花糖塞进嘴里。

这次实验充分说明,所谓的耐心,或者所谓的延迟满足,都是一些主观的标签。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第二次棉花糖实验,那么将会有多少人继续相信耐心是未来成功的主要原因,从而忽视其他一些也许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正确“延迟满足”,否则只能是伤害!

虽然延迟满足这项能力对长远的未来、人生的成功的影响需要打个问号,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认可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者叫做自我控制力)会影响儿童各方面的表现。

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延迟满足对儿童教育和学业表现有重要影响,延迟满足能力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提高儿童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并且也建议对儿童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无论何时这个能力都能够帮助一个人进行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不得不说现在有许多成年人都是不具备此能力的。除了学业之外,还有研究者发现,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对食物的自我控制能力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只可惜,延迟满足在当下许多时候被误读了,学而不精的理论很容易把人引入歧途。许多妈妈都有类似的经历:孩子小时候每次大哭都会跑过去喂奶或者抱抱,然而看了一些关于延迟满足的书籍后,或者家人看了类似书籍后,宝宝再哭就会放任不管,心想“只要我不及时回应宝宝,他就会知道自己的哭闹是没用的,慢慢的他就不会再把哭闹当武器了”。

1.安全感是延迟满足的基础

想会跑,就要先学会走。一个没有充分体验过“及时满足”的孩子,你如何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呢?

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最起码在2岁以前,要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回应,这个时候宝贝的哭闹大多是刚需,例如渴了饿了,尿了,身体不舒服,情感需要得到回应等等,如果你不及时回应,就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即使宝宝长大有心眼儿了,学会故意发脾气或者无理取闹,我也不认为给他扔大街上、恐吓说不要他这类惩罚有什么用,除了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信任父母,这并不会真正改善他的坏脾气。记住,只有宝宝的需求得到良好的回应,才能拥有足够安全感,而良好的情感纽带能为以后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

那什么时候开始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至少得等到孩子足以和家长正常沟通,能清楚表达自己想要的某一个东西。这一时间通常在孩子大约3-4岁的时候。如果在这之前你和孩子培养起的情感纽带很牢固,那么限制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也会比较容易,你的拒绝和限制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良性循环的延迟满足锻炼中,孩子的自控能力会不断提高。

2.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延迟满足

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正常、合理的物质要求可以随便被故意“延迟”。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是应该得到即时满足的。

对于延迟满足,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特别适合。举例来说,在超市看到那么多零食和玩具,很多孩子都可能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时机。

另外,孩子爱看电视这种家家头疼的事情也是训练的好时机,GO姐F家有一个2岁多的男孩,非常酷爱看托马斯小火车动画片,都知电视伤害眼睛,然而一味的阻止是没用的,所以F就和孩子立下规矩——每天可以看两次,每次看1-2集(每集9分钟),看完自己关上。且在每次动画快结束前F还会不断提醒宝宝,“宝贝,电视一会看完了我们自己关上好吗,守信用的话明天还可以继续看哦”。出乎意料的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孩子竟然可以看完自己主动关上电视!

3.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

在延迟满足锻炼中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完全从自身情绪出发。比如带着孩子逛商场,今天父母心情好,孩子要啥买啥,明天心情不是很好,要啥啥都不买,还美其名曰“我锻炼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实际毫无原则。一来二去,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大人的原则和底线在哪里,他们要不选择撒泼打滚,要不默默哭泣藏起自己的委屈。

如果我们必须给孩子制订一系列规则,那么就不要从自己情绪出发,而是要跟孩子达成相应的约定。比如,出门之前,需要提前告诉孩子“今天玩具只能买一样”,到了商场孩子想买更多的玩具,需要和他商量想要的东西下次再买。但一定要记得,你只是推迟了满足的时间,而不是取消,不要以为孩子小记不住你的承诺,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意识到父母的承诺根本无法兑现,心想“妈妈是骗人的,上次答应我的都没有实现”,恐怕以后你的训练就彻底失效了!

让孩子“听话”的最好做法,就是大人也要多听孩子的话,尤其是制订规则的时候(比如上文讲到的GO姐F给宝宝看托马斯动画片的例子)。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这两种顺从的主要差别就在动机上。约束性顺从是内部动机驱使的,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孩子自发的控制行为);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家长为主导的控制行为)。因而,约束性顺从才是一种主动的顺从行为,最终才能发展为良好的自控力。

如果规则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商定的,就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孩子更容易“听话”;如果所有规则都是大人说了算,就很可能让孩子迫于压力接受,即引发情境性顺从,孩子通常就会很抗拒。所以建议父母们和孩子一起商定规则,引导他们约束性顺从。

4.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和孩子共情

举个亲身经历。有天晚上,儿子和我说很想爸爸,想要找爸爸。可爸爸正在加班根本不可能回来,眼看儿子马上山洪暴发,我尝试和他说:“宝贝,我们给爸爸打一个电话怎么样”,然后我们给爸爸拨通一个电话,和爸爸说了两句后,孩子心情平稳,可过了半小时又开始找爸爸。我不希望编造假话来给他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和他说,爸爸加班估计还有2个小时,天气冷,要不然我们冒着大风去找爸爸怎么样,我知道你很想见爸爸。他摇了摇头似乎觉得这么晚出门不合适,然后我又和他说,如果你不困,我们就一起玩游戏看书等爸爸,如果你觉得等不了爸爸,睡一觉明天起来爸爸就在身边了好不好。

说服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每隔一段时间儿子就会回到问题起点——“我要找爸爸”。最后他终于扛着睡意等到爸爸回来了,而我也松了口气,颇有成就感。因为他虽然因为“爸爸不回来”闷闷不乐几个小时,但是在妈妈的不断引导下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哭闹,这就是进步。在这段等待中他虽然内心不愉快但是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因为在他眼里妈妈是愿意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不是冷眼旁观。

以前,孩子在找一个不知丢在哪里的玩具,或者提出一个不可能马上实现的需求,我都会很不耐烦,每当这时孩子都会以大哭大闹开场,而我通常会用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吃一块巧克力吃一块蛋糕,这样无疑让孩子觉得他的哭闹可以换来其他的红利。后来,运用了延迟满足,同样事情再发生的时候,我选择和他一起想办法。例如孩子某个新爱的玩具找不到了,虽然我知道它可能丢了,短时间根本解决不了,但是我会假装一起和他寻找,孩子看到妈妈加入找玩具的过程中,就会停止哭闹,一起和妈妈参与到“找玩具”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玩一些小游戏,讲个小故事,转移孩子注意力,当孩子情绪好了,我们再和他说“东西可能找不到了,不如我们下次一起再买一个新的吧”,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了!!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与其说在锻炼孩子,不如说是在提升父母,让我们学会更耐心,讲信用。可能许多大人都还没有自控能力,我们又如何去好意思去要求孩子们呢?

更多育儿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MamaGo
微信搜索(mamago或mama-gogo)即可订阅

微博-MamaG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好友

226

积分

初具学识

R0sЁ—姊 发表于 2017-3-24 15:00:4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抛开实验及其影响,仅涉及题目,“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想会跑,先学走。
这个孩子首先是通常被充分及时满足的孩子。

孩子适合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的前提:
1.能够正常和家长沟通。无需使用激烈的方式就能引起家长注意。
2.能清楚表达想要一个东西。
3.想要一个东西,多数可以快乐的得到。一般不需要采取哭闹等方式就可以得到。
4.通常情况下4岁以上,能理解并遵守规则

家长适合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前提:
1.有充足的耐心
2.有充足的时间跨度准备
3.能够做到理解孩子。
4.可以接受孩子暂时做不到,家长不发火
5.可以接受孩子暂时做不到,并且家长下次还愿意继续尝试接受失败

具体做法:
1.先从不那么重要的开始。
例如孩子前面有5个玩具,正在欢快的玩其中1个,问他可不可以分享给你一个他暂时不玩的,允许你在他旁边玩,并且保证如果他随时需要玩的话,会立刻还给他。【用你自己试,不要用其他小朋友来试】
2.相对不那么重要的。
孩子喜欢枪,和他对战,选他不那么喜欢的。他没有玩枪的时候,可不可以借来玩他不那么喜欢的那支枪。
3.重要的东西用定时辅助。
妈妈太喜欢这把枪了,你现在不玩的话,可以借我玩1分钟吗?我定时,一分钟以后还给你。闹钟响马上还。
4角色反转
IPAD你可以玩10分钟,10分钟以后要休息一下再过1分钟再玩。
5延迟试探
我们先把这些玩具收拾好,然后再玩10分钟IPAD。来,我帮你一起收拾。
6加长时间
现在吃M豆,只能吃一个,吃完饭再吃,可以吃10个。我们现在就吃饭了,5分钟就能吃完【明确预期】。

孩子足够信任,延迟满足不是什么大问题。感觉写的更像是如何建立信任感的亲子关系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懵懂无知

laiweiqi789 发表于 2017-3-24 14:55:2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来自-- 江苏淮安
养育孩子是一件复杂精致的工作,如果仅仅改变这一个指标就能轻松成功,那世界上早就没有学校,只剩下“延迟满足训练班”了。

心理学里面的很多实验,只能揭示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是否有可能某种第三因素同时影响了“延迟满足”与高成就?例如孩子有强烈的“竞赛”动机?例如非嗜糖饮食习惯?或者,参考 @成竹 所说的,一个安全、关爱、能够"即时满足"孩子大部分需求的家庭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