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
——德国心理学家 斯普兰格
每个孩子在青春期,都可能会产生孤独感,这不是一个孩子会出现的现象,是不少孩子会遇到的问题。
青春期的孤独感主要有哪些表现
★没有亲密的朋友交流
★不愿意主动交往
★交流的范围狭窄
★更愿意通过网络来交流
★没有自己感兴趣或者高兴的事情
★充满孤独、寂寞的主观体验
什么是孤独感?
曾经有人做过一针对中学生的调查,“孤独”是什么?
“孤独是想要融入群体失败后的无奈”;
“孤独是不被认同和接纳后的迷茫”;
“孤独让我害怕,却无法逃离”;
“孤独让我感到空虚和无力”;
“孤独是一种不迎合别人的倔强”;
“孤独是一种笃定自己道路的专注”;
“孤独使我对所拥有的更加珍惜”;
“孤独给了我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害怕孤独,但也享受孤独”;
由此可见,孤独是一种与外界“失联”的状态。感到孤独的人,常常会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人生百味,独自品味。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如抑郁等,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人格不够健全。
青春期“孤独感”的成因
★ 内因:
①青少年发育中有一种常见的阶段性的“闭锁心理”。青少年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想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常常把握不好度,以至于出现和家长或外界对立的姿态。
②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想法,但他们往往在心中筑起一道墙,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导致他们缺乏朋友。
★ 外因:
①目前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通常只有一个小孩,常年习惯于与大人交流,再加上往往居住在小区里面,许多小孩子也习惯互不往来;
②父母都在忙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很浅,通常就是问问考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无法接近孩子的内心。父母的不理解让他们感到孤独;
③随着科技发展,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过度依赖现代通讯方式,习惯于上网聊天、发手机短信等方式交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对减少。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孤独
★反思一下:作为父母,你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停留在哪一个圈?
★家长拥有健康的人格
★陪伴重于要求,与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的孩子,在学业成长过程当中压力还是有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这时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管遇到任何的风雨,爸妈都能够与他一起面对。与孩子共成长还包含了家长愿意让孩子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让孩子能够畅谈身边发生的一切事件,与孩子做一些深层次的交流。
★可以关心孩子学习状态,不过多关注孩子的成绩,不过多比较孩子的差距。
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不可避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态,但是过度的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过多的比较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让孩子非常反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更不愿意与你多交流,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所以说家长可以关心孩子的学习状态,包括孩子的情绪,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愉悦程度,孩子内心当中对学习的那种需求程度,我们可以适可地去帮助、引导他们,但单纯对孩子的那种学习的结果以及过度的那些比较,我们要尽量避免。
★尊重但不放任,不过多否定孩子的思想,与孩子有平等的交流。
有的家长认为尊重就是听孩子,不是这样子的!尊重是在与孩子平等的交流的基础上能够与孩子有一个平等的对话,不是孩子一出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马上去否定孩子,而是在孩子出现各种想法时能与孩子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这种交流、尊重就是一种不放任的现象。
如果简单地放任,放弃自己的权威感,实际上也只会让孩子更加看不起父母,觉得父母没有水平,无法跟自己进行交流。这时候孩子也会把自己很多想交流的内容与父母隔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