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游戏横空出世,成为许多同学课余讨论的热门话题。也许你还没有玩过这款游戏,但你身边的同学很有可能已经多了个“孩子”。 养“蛙儿子”的风波已经过去许久,这款游戏又掀起了一股养“真儿子”的热潮。《中国式家长》是一款模拟养成类游戏,玩家在游戏中需要将一个“孩子”从出生起,一步步地拉扯长大,直到成人。第一代养育完成后,玩家还可继续培育后代,第一代的某些属性则会遗传给“下一代”,成为下一代的“人生起点”。 当然,“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的每一段经历都少不了你的“陪伴”和“养育”,直到高考结束,拿到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上的学校是你花费心血换取的成果,也是你“孩子”往后人生如何发展的关键。 《中国式家长》之所以能够火起来,除了一直都是“苦逼孩子”的大家想体验一把“当家长”的快感之外,游戏超浓郁的“中国特色”、“现实体验”也是使玩家欲罢不能的主要原因。从剧情到场景,游戏中的一点一滴都十分贴近一位普通“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下面就来看看这款游戏有没有让你感同身受的地方吧。 日常生活中躲不开的“鸡毛蒜皮” 在中国,有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叫做“婆媳关系”;有一群你怎么也比不过的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有一个令人头大的世纪难题,叫做“爸爸和妈妈,你更爱谁”……相信每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都不会陌生,在《中国式家长》里,这些情况你同样得面对。 每逢过年,亲戚给你发红包时你有没有压抑着内心的窃喜,一边口中说着“使不得,使不得”,一边假模假式地和亲戚来回推搡几下?于是,“收红包”成为了《中国式家长》里的一个小游戏。 成绩要好,特长得有,为了给父母“争面子”!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得踏上一条“学习之路”。文化、兴趣“两手抓”,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还记得爸爸妈妈总会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说:“学习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们自己?多学点,只会对你自己有好处。”学习学校课程之外,为了能有“一技之长”,中国孩子的课余时间大多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占据。这一点,在《中国式家长》中也是一样的。玩家需要给孩子安排希望他学习的课程,当孩子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算拥有了某项“特长”。 然而,《中国式家长》却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成绩和特长,除了是你自己的,有时候也能用来给父母“争面子”。 家长间的“面子对决”,真可谓一招一式伤人于无形。 分数就是一切,高考大过天
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高考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了。小学时为了考上重点初中而努力,初中时为了考上重点高中而奋斗,中国孩子为“高考”这一终极目标顶住压力刻苦学习。《中国式家长》中,妈妈曾对孩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你要是能考上重点高中,半只脚就踏进了大学校门了啊”。 在游戏中,高中就是唯分数论的天下,玩家作为家长必须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为课程不断升级质量,提高孩子的智商、记忆力等数值,适当给孩子减压……总之,成绩单上的数字就是你需要关心的一切。 在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测验之中,高考也越来越近了。 妈妈说:“别再玩了!马上就要高考了!努力十多年,就为那么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爸爸说:“想当年,我就是没有好好高考,所以现在才会这样!你可别重蹈我覆辙啊!” 班主任说:“高考哪怕提高一分,也能干掉一万人啊!” 这些是《中国式家长》里的台词,听来却总是觉得似曾相识。 班干部竞选,初尝“勾心斗角”的滋味 学校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一个中转站。相比于家庭,学校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相较于社会,学校少了许多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在学校里,“班干部竞选”便是需要一点点“心机”的地方。《中国式家长》也为我们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在游戏里,“师生关系”、“品德表率”、“群众基础”是影响选举结果的三大因素,玩家可以通过讨好老师、宣传自己、拉帮结派等手段提高自己的成功率。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这款游戏真实到“仿佛有人在偷窥我的生活”?其实,《中国式家长》不仅仅是想让玩家体验一遍“中国式家长”培育下的孩子的人生,它还希望作为子女的我们能从中国父母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心情。 作为一名“中国式孩子”,你有没有在《中国式家长》中找到共鸣?你对于“中国式父母”还有什么吐槽或感悟?评论区欢迎你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