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建群促进家校联系。然而实际中,原本的交流平台发生变异,有的学校在其中发布教学内容,家长好比“助教”一样被绑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心理焦虑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课后负担;有的群还异化成“攀比群”“马屁群”甚至培训机构的“广告群”。(摘自北京青年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毫无疑问,家长QQ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方式。从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再到家长就班级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供学校和老师改进工作等等,都可以在“家长群”里面来完成,随时随地、省时省力。这种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全新的交流和沟通平台的出现,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 但是,各种班级群、家长群的盛行,也带来一些问题和弊端,遭到了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吐槽。比如不少家长反映,对于一些超过课程标准的知识,老师按规定不能在课堂上作要求,于是通过微信群布置,教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的肩上。再比如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而各种家长群就成了变相违规的渠道。当家长群异化为“助教群”,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家长们的心理负担。 每天看群提心吊胆,家长添“心病” “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班里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作为家长能不提心吊胆吗?”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说。 如今不少学校通过微信等形式群发消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这无疑有助于密切家校联系,但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添了块儿“心病”。 “尤其当在群里发布孩子学习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的时候,简直是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刘女士说。 除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外,群里发布的各类学校作业也对家长造成压力,继而转化为孩子的课业负担。 家长沈先生说,孩子虽然只是上小学,但每天各种课外作业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家长手中,做完后再通过微信群上传,相当于公开了每个人的作业,所以家长们都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把作业做得漂亮,甚至直接代劳。比如,一次学校要求家长陪同进行拓展阅读,不少孩子阅读后,还将相关的课外知识梳理并制作成了PPT发到群里,这究竟是孩子做的还是家长做的? 在公开的平台上,作业的“含金量”高了,老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刘女士说,一年级就要求每周一篇看图说话,题目群发给家长,让家长辅导孩子写下来。“原本要求的‘说’,变成了‘写’,没有家长教孩子根本完不成,感觉家长像是‘助教’。” 不少家长反映,微信群成了“超纲”的作业本,对于一些超过课程标准的知识,老师按规定不能在课堂上作要求,于是通过微信群布置,教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的肩上。比如,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而各种家长群就成了变相违规的渠道。 “没有对比就没有焦虑。”家长黄先生说,此前孩子小升初时群里明显感受到家长的焦虑。家长每天教孩子作业到晚上10点、11点,学校放学了,孩子还在学,只不过家长成了老师,家里成了课堂。 此外,一些工作在异地以及经常出差的家长反映,孩子经常因为家长没有做好群里要求的工作而被老师批评,对孩子很不公平,似乎家长承担了学校教育的重任。 “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家长群变异了 微信家长群除了会变成“负担群”外,还有各种变异的可能。 ——变成“攀比群”。暑期一到,某小学一个班里的群就热闹起来。有的家长晒出带孩子四处旅游和游学的照片;有的家长晒出参加校外培训班的高难度题目;有的家长则晒出孩子过生日时的奢华场景…… 幼儿园孩子家长龚女士说,临近某个孩子生日,老师会在群里提前祝福他,并建议生日当天给班上其他孩子送个小礼物,家长一般都会同意,但礼物越送越昂贵,有一次班上一个孩子给每人送了一套文具,价值百元,给下一个过生日的孩子家长极大压力,如果按照这个规格,一次生日光送礼物就要几千元。令人忧心的是,在许多大城市,这种操作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变成“马屁群”。一些家长展示了班里的家长群,有的家长对老师献上溢美之词,浮夸造作;有的家长动辄搬出某某老师的金句名言,阿谀谄媚;有的引发其他家长的连锁反应,形成刷屏之势。 一些家长反映,群里家长经常会动用各种资源讨好老师,比如,文艺活动时主动提供服装;课外实践时主动提供场地等等,给其他家长无形的压力。 ——变成“广告群”。“请投几号一票”“请关注一下上面公众号”之类的消息时常活跃在一些家长群里,而当老师发布出这类广告消息时,家长不管是否情愿,都会照做。 小学四年级孩子家长陆先生说,老师曾在家长群里发布一个培训机构的市场调查,要求所有家长填写,变相地帮助培训机构获取了隐私信息,开拓了市场。 综上所述:在建立“家长群”之初,就不妨订立群规,约法三章,以避免以后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违反“群规”的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提醒和警告,一再违规者,则实行禁言制度。“家长群”的良好生态、和谐氛围,关系到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老师和家长的沟通等等,所以确实需要“减负”,需要各方共同的呵护。 |